2)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_无量寿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时要继续前进,时时处处从寂定的性体上,起观照妙用,这是定以资慧,久久便能达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华手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观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见性,自在无碍的意思。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指一切众生),合称觉有情。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觉他为,功行,便成为具足的。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行即修行。深般若是对浅而言。凡夫无明障覆,般若不开;二乘人只证我空,知假合,并无实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蕴诸法,也是缘生性空,并无实法,所以见理不彻;至于初下位菩萨,观力微薄,都是浅小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观自在这样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能以甚深智慧觉照,而证入定慧圆明,自在无碍的境界。时正是寂照同时,体用不二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

  照即般若观照,见即亲自证知。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之用时,证知五蕴身心等一切诸相,无不是运动变化,幻生幻灭,其性本空。实相之体,犹如镜体,五蕴诸法,比喻尘垢,般若妙智,正像镜光,观照功夫,则如磨镜,镜体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磨擦,自然垢尽明生。楞严经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都属色法,因为是有形色、质碍之物。受即感受,是五个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想即想像,是想心所。行即造作,是思心所。识即了别,是心王。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所生,也即各种条件和合而有,并无,所谓缘生性空,故曰五蕴皆空。五蕴之性虽空,但体即真空,譬如波相虽幻,但体即是水,水与波是不一不异。这里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彼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便全体现前了。

  度一切苦厄

  身心不安,叫苦厄。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归根属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空,心便得解脱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蕴的实质,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若能照见事事物物一切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种执著,不被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粗细烦恼所缠缚,而能解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出离世间、出世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