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5 165_穿越二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按照希特勒的计划,攻占苏联,将德意志的领土扩张到亚洲板块。41年与苏联正式宣战,一年后的夏季,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8月23日,清晨7点30,在苏联境内距离斯大林格勒62公里处的顿河河岸(riverdon),聚集了由25万纳粹士兵组成的第六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发起大规模的闪电攻势。

  尽管苏联红军想尽办法拖延德军入侵的步伐,但是,胜利女神还是选择站在了纳粹的身后。德国一再挺进,而苏联一退再退。战役初期,不得不承认德国人的强势,利用武器设备上的优势,占尽了闪电战的先机,将红军打击地措手不及,最后只能采取人海战术来拖延时间。将未曾武装的平民推向敌方,用他们的生命来拖延时间,将军工厂向后迁移。

  初战告捷,希特勒龙心大悦,下令第六军团的上将弗里德里希﹒保卢斯(paulus)在42年结束之前,攻下斯大林格勒,然后沿着伏尔加河推进,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包围圈,从东西两面夹击莫斯科。在他眼里,一旦拿下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其他城池也将不攻自破。他甚至计划越过伊朗进驻波斯湾,与日本在印度洋会师,之后,便可以高枕无忧地和英美谈判如何三分天下。

  梦想是美好,现实是残酷的。之所以闪电战略在西线上能够取得巨大胜利,不得不归功于西欧板块国家的密集,三百公里,可以穿越三个国家。但是,在土地辽阔的苏联却行不通。

  苏联政府可以拖,但德军却不能,后方供给不足,而纳粹德国又同时拉开了东西双线。显然,东线上的军队状况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无懈可击,缺乏人力、枪炮、坦克、飞机。很快,元首又遇到了让他头痛的选择,兵力耗费,需要大量资源补充,是调集兵力主攻斯大林,还是调转方向获取南方高加索(caucasus)的油田?这是个问题。

  犹豫不决,最终还是选择了高加索的油田。将第四装甲军团抽出,放弃攻击斯大林,转而将矛头调向高加索。

  失去重要援助,第六军团孤掌难鸣,而更可怕的是阴雨连绵的九月来临了。九月之后,便是寒冬。

  这一场战争,在希特勒的诸多错误判断和一意孤行之下,失去了胜机,不知不觉已为日后的溃败打下了伏笔。

  然而,无法预知将来的德国人民却陷在胜利的欣喜中,电台滚动播出的都是军队在战场上的捷报。西线上,每一天都有大量的英美军舰被击沉;东线上,大批苏军被俘虏。人们真的相信,有一天,他们会取得东方生存空间,会一统欧洲大陆。

  德国著名媒体dieoschau(德国每周新闻,简称德周新),将战场上的最新消息拍成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