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44章暴乱五千字大章_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河泛滥对大宋造成的危害是非常深的。

  在大宋的历史上,有三次易河,一次次都在作死。

  三次易河造成了京东与河北路交汇的地方,形成了黄泛区。

  所谓的黄泛区是指黄河泛滥成灾的地区。

  从宋代开始,主要是黄河中下游,最严重的是河北与京东路两地。

  因为黄河的河道被人为在河北与京东路变来变去,又因河床不断升高,波及范围甚广。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千年来,黄河流域的植被被开发过度,沙化严重。

  在先秦时代,黄河流域是绿葱葱的,植被完好,自然资源丰富。

  但到宋代的时候,已经不行了。

  这也是宋以后的明朝不愿意将都城定在中原的原因。

  赵桓就驻扎在泰安城,因为皇帝的到来,整个京东路的人心稍定下来,河北路也受到了鼓舞。

  就这样,赵桓就一直待在泰安,经常抬头仰望雄壮的泰山。

  而各路的探子几乎每天都会给皇帝带来最新的消息。

  濮州和齐州的溃堤,也让其他地方的洪水压力大大减小。

  接到疏通汶水的建议后,徐处仁即刻派人,前往京东路,开始着手疏通汶水的准备。

  徐处仁不敢有丝毫怠慢,毕竟连皇帝都去前线了,若是后方不给力,那真是要掉脑袋的,而且不是掉一两颗的问题。

  从这一次的洪灾至少反应了一个问题:朝廷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变得以几年前要强许多倍。

  这事若是放在靖康元年,各地的官员必然已经逃的逃,散的散,朝廷要组织救援和控制,是不可能的。

  就连朝中的相公们也不得不承认,是皇帝让这一切都变得强力起来!

  就说徐处仁派去的三个官员,分别在汶水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坐镇。

  当地的知州接到消息后,立刻调动了驻扎的地方厢军,与此同时,大宋邸报在州府和村镇也全力动员当地的老百姓。

  甚至出现深更半夜,全体县官下乡组织民夫队伍前往汶河挖河的局面。

  据探子传回来的消息,最令赵桓感到欣慰的是,自处决了司马青后,粮草补给变得畅通了不少。

  就说疏通汶河一事,计策是在汶河边上挖出一些支流来,疏通有些堵塞的汶河,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事。

  但架不住人多,据初步统计,疏通汶河,朝廷在短短的十日之内,就动员了京东路的三十万军民!

  为了能有多快就多快,朝廷的使者连吃饭都是在马背上吃的。

  平日的农具全部派上了用场,而这三十万军民的后勤保障也全部供应上了。

  在汶河边上一共挖出了六条支流,汶河上游的水分别流进这些支流,后又在下游汇聚流入大海。

  十天后,宗颖在梁山伯用一百颗震天雷将堤坝炸开,滚滚黄河水涌入了梁山伯。

  很快,梁山伯水势大涨,滚滚黄河水拍打两岸,狂涌入汶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