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0章 一石二鸟_大家请我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李际遇志不在此,他尚有其他事情要做,便一口应了。

  遂后,那李际遇便点校五百精兵,明刀精甲冲向了那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正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其地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峰峦环拱,溪水围合,唯有南面开阔平缓,为学子出入之地。

  这嵩阳书院倒也传奇,最早为嵩阳寺,乃是僧人居所。等到隋朝大业八年,此地又改名嵩阳观,反倒成了道士炼丹之地。

  及至唐高宗、武则天之时,又曾先后两次以嵩阳观为行宫,进行改建营造,并更名为奉天宫。

  待至五代,方为太乙书院,后又更名为嵩阳书院,盛极一时。

  前后千余载,竟然先后历经释儒道三家和帝王行宫的变迁,也是一奇。

  不知幸也不幸,历经千载沧桑,如今这嵩阳书院又成了清净之地。

  这一日,天气炎热,山长正卧在席上假寐,随便听一听学堂里的读书声。

  山长,即山中长老之意。因为书院多依名山大川所建,故曰山长。

  山长之名,起于五代,肇于宋代。宋代以山长为学职,故而流传至今。

  这山长又有洞主、堂正、院长别称,乃是掌管院务的最高执掌人,颇为类似后世的校长身份。

  其下又设“讲书”“经长”和“堂长”等职,讲书多有教师担任,负责讲解经书之事。经长则在学子中选取精熟经籍者担任,负责为生徒解疑释惑。

  而堂长则类似后世班长之职务,负责学子督课考勤、课堂记录、收集诸生问题等闲杂事务。

  那山长早已年迈,夏日困乏,不知不觉之间迷迷糊糊起来。正要入梦,突然听到书院内一阵喧哗,他一个激励怕了起来,怒骂道:“堂长何在?怎生不督促学子读书,反倒聒噪起哄?”

  不多时,只见一个年轻的后生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大呼小叫道:“不好啦,山长.”

  那山长闻言益怒,当头喝道:“我往日如何教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若是遇事不能平心静气,如何能够养吾浩然之气,行煌煌正道?”

  那堂长裂了裂嘴,有几分畏惧的指着外面说道:“山长,院里来了一伙土匪,要把我们绑过去做帮凶!”

  那山长闻言一愣,不由打了个哆嗦,低声训斥道:“事急从权,你何不早说?”

  言毕,竟然东张西望,直到寻得一处可藏身之处,方才爬了过去。

  那堂长惊的眼珠子都要蹦出来了,连忙问道:“山长,如今人心惶惶之时,还请你前去主持正道。你如何往床底下钻了过去?”

  “蠢材,你给我小声点。圣人尚且说:大杖则走,小杖则受。面对父亲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土匪呢?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那堂长闻言眼睛一亮,连忙应道:“山长教训的是,学生这便记下了!”遂后,他竟也撩了衣服,一同钻入到山长的床底下。

  话说,那李际遇带了精兵,轻轻松松便攻入到嵩阳书院院内。

  这书院内都是些文人墨客,倒也没有几分本事。即便有几个精于弓箭武艺之徒,没有组织,也挡不得什么事儿。

  只是片刻之间,李际遇便控制了这帮文人。只是前后清点一番,共计七十一人,除去请假及外出未归者,独独少了书院的山长和堂长。

  李际遇生怕张顺怀疑自己不尽心尽力,又连忙一边命令士卒前去寻找,一边准备拷问书院的书生。

  好容易忙活了半天,这才从山长床下把这两人拖了出来。

  那山长已经六十多岁了,须发皆白。他让众人帮他寻了半天,方发现缠绕在头发上的几根蜘蛛网。

  待到他整理完毕衣冠须发,这才镇定的笑道:“人已经都齐了吧?齐了咱们就出发吧!”

  言毕,突然好像又想到了什么,连忙低声向李际遇问询道:“大王,不知是否还需要我等携带点什么?”

  众人不由面面相觑,相顾无言。那李际遇也觉得事情有点出乎意料,好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来:“我义军应有尽有,倒不须携带其他物件。”

  “只是老先生,您这无耻有点多,能不能稍微少携带一二?”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