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52章 两种看法_1627崛起南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52章两种看法

  对于海汉历年来对外扩张的方向和目标选择,其实外界一直都看不太明白。毕竟以海汉所拥有的武力水准,大可将海南岛作为自己的后方根基,然后出兵向大陆进行扩张,相信不管是安南还是大明,在军事上都很难对其进行阻止,而且坐拥海岛,进可攻退可守,这大海也是一道防御天堑了。

  但海汉所选择的却是以海洋为舞台的蛙跳式扩张,所选的落脚地不是海岛就是大陆海岸线上的天然港口,并未向内陆深处扩张统治区。而明眼人都知道建设和维持海军的费用,显然是要远远高过陆军部队,成军速度也要慢得多。

  明明有看起来更合理的方向,但海汉却选择了一条看似更艰难的发展之路,包括费策贤在内很多大明官员其实都不能理解海汉高层为何要作出这样的决定。所以在海汉官方会怎样对待海军经费人员不足的这个问题上,他的看法与在荷兰风俗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苏克易是截然相反的。

  苏克易虽然是汉人,但自小便成长在荷兰人统治下的社会中,对于海洋文明自然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荷兰从上世纪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海上扩张过程其实与海汉发迹史极为类似,也是蛙跳式的发展,选择一些关键地带建立殖民港,来串联起荷兰商船遍及全球的贸易航线。不管是海上贸易还是造船,荷兰都居于这个时代的世界首位。

  如果单比造船的规模,荷兰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把海汉甩在身后,仅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地就有上百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数百艘船。这样巨大的造船规模所带来的就是相对低廉的造价,荷兰商船的造价要比海峡对面的英国低了至少三分以上,所以很多欧洲国家也会到荷兰订购船只。

  在当前这个时代,荷兰商船的吨位几乎占到了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北欧的木材和鱼类,东欧的粮食和毛皮,远东的香料、丝绸、瓷器等等,大部分都是由荷兰商船在全球范围内转运销售。而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阿姆斯特丹港,常年都有超过两千艘商船停泊,无数来自全球范围的财富和物产都在当地汇集并完成交易,相比之下目前的三亚在经营规模方面还是明显差了好几级。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经营也是打算沿用阿姆斯特丹的模式,试图将巴达维亚打造成为这一地区的贸易中心。如果不是横空出世的海汉,那么荷兰在远东的发展应该会比当下要顺利得多。国际贸易方面能与巴达维亚一争高下的,在马六甲海峡以东地区大概也就只有西班牙人统治下的马尼拉了。

  也正因为如此,苏克易倒是比较能理解海汉所规划的发展道路,只是在相似的发展轨迹上,海汉要比东印度公司干得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