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四十三章 授人以渔_大楚怀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去,越地的农耕技术已经不比其他地方差。而且,得益于石塘,以及大量人力的投入到有限的耕地中,如今越地各塘所在的稻田,产量普通达到八石到十石一亩。会稽城外的富中大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产量极高,因其富饶,称之为富中。”

  熊槐闻言长叹一口气,亩产十石,这已经是各国最肥沃的良田产量了。但是精耕细作这种提高产量的办法,并不适合楚国。

  不是说这种方法没用,而是百姓不会采用。

  楚国地方大,百姓有足够的土地耕种,采用粗放氏的耕种,不必投入多大的心力就可以获得一年的口粮。

  而越地则不然,人多耕地少,若是不极力提高产量,则粮食完全不够吃。

  接着,熊槐突然想起自己以前很小时候,父母两人种着不到两亩地,一到夏季双抢之时,全家老少一起上阵,累的要死要活。

  若是一百亩田,一户人家耕种,若是按照一家五口算,照后世那么耕种,这绝对要累死人,而且还难以完成耕种任务。

  所以说,耕种方式不仅跟生产工具挂钩,还跟土地多寡有关。

  若是处在物产特别丰富的地方,出门就可以捡到食物,那么就会不知工作为何物。

  这无关勤奋懒惰,也无关人性,只是天命使然,是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想着,熊槐顿时对越地的提高产量的方法,也就不在那么在意了。

  此时,唐昧停顿了一下之后,接着道:“大王,正是因为越地百姓的耕种与生活方式,与其他地方全都截然不同,故而臣以为迁移百姓之事难以成功。

  若是强行将越地百姓迁走,然后将楚国他地的百姓迁来,臣担心无论是越人还是楚人,都会抱怨。”

  “寡人知道了。”熊槐点了点头,接着,熊槐再次看向唐昧问道:“数日前贤卿提议给越人赏赐耕牛,也是跟越地百姓的生产方式有关吧。”

  唐昧点头道:“大王明鉴,正是如此。因为耕牛乃是越地百姓的重要生产工具,乃是一笔极大的财富,而且,一到农时,耕牛被百姓使用,便会引起百姓羡慕。这就是我赏赐一次,却能时时鞭策百姓,引导百姓向善,并让百姓时时感激的办法。”

  “不错。”熊槐点了点头:“对百姓而言,赏赐耕牛的确是赏赐钱财所比不上的,钱财难以拿出来显摆,而且钱财总有用完的一天,钱财耗尽,情意恩惠则尽。耕牛则不然,不仅需要拉出耕地,而且还可以每年使用。每当百姓使用之时,还能想起寡人的恩惠来。”

  说着,熊槐沉吟了一下,然后开口道:“仅仅只是赏赐耕牛还不行,还得赏赐全新的犁具才行,还有,要事百姓不会用耕牛耕地,还得派人教会他们,如此,才能凸显寡人的仁义。”

  “大王英明!”

  熊槐闻言嘿嘿一笑,再次嘱托道:“贤卿,关于各地举荐一事,贤卿还得抓紧,不仅要快,而且还要让各地举荐的人,是寡人所需要的人,如此才能将功效最大化。”

  “唯!”

  “还有,既然贤卿说起牧民渔民一事,若是各县推举之中有这些百姓,也为他们准备劳作所需的工具,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寡人要让越地百姓知道,寡人的恩泽会惠及所有人。”

  “唯!”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