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二章:附面层隔板_熬鹰航空业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初始设计方案都是写到了文件中,参与设计的人员都是可以看的,朱教授对于新机采用这个简单的进气道表示可行,那么就要准备测试出这款新机的进气道形状。

  没错就是测试出,而不是设计出,就目前来说通过实际风动测试,是最为靠谱的方案。朱教授就先安排了这个进气道的测试项目。

  “看初始设计是将机头进气道改成了两肋进气道,那么就必须要考虑到附面层的影响,这个对于附面层的的厚度就是我们现在要测试的一个大项目。”

  附面层这个东西怎么解释?简单些说就是:空气流动中是有黏性的,在新机的两肋进气设计方案中,气流会先流过机头表面然后再达到进气口。在这个过程中气流就和机头表面产生摩擦,同时由于摩擦气流产生粘性,所以这层靠近机头表面的气流就会相对于其它的气流变得缓慢一些,而这层缓慢的气流就称之为附面层。

  飞机发动机不允许有附面层进入进气道,因为附面层气流会形成一小片气流缓慢区,这就和其它的高速气流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的气流就被称为:气流畸变。畸变的气流就会诱发发动机喘震,进而会导致发动机停车。

  所以发动机必须隔离附面层,隔离附面层的方法就就又有多种。

  早期的机头近气和独立发动机吊舱这些就不用考虑附面层,因为在这两种进气方案中,来流都是不曾流过其它的物体表面,自然就不会产生附面层。

  对于两肋进气的军用飞机来讲,要隔离附面层气流就只有用附面层隔板,将附面层气流隔开,那么问题就来了,各个飞机气动外形的不同会导致附面层气流强弱、厚薄不同。

  要确定附面层隔板和机体的安装距离,就必须要测试出附面层气流的厚薄,这时候就需要动真格在风洞中做实际的测试。

  当然了附面层隔板本身也是会产生附面层气流的,但是这个附面层气流不强,只需要在隔板内侧设置放气孔,将附面层吸走就好了。

  为了满足这些实际测试,前期的理论计算、分析都是需要进行的,然后才是风洞测试,测试出稳态性能,动态性能。

  前期的理论分析这些都是要花时间的,风动模型的制作同样还要进行,不同的测试项目都是要用到不同的测试模型。

  对于测试模型的制作,也是有着不同的比例。

  第一:模型长不宜超过试验段高;

  第二:倍试验段宽,机翼可以将外翼斩断,只保证进气道上方的机翼段就好。

  第三:

  试验模型的制作这些也都是一门学问,不好好研究,按规矩制作,那就是测不出正确的数据的。

  理论分析这些是朱教授最为拿手的,当然说的不是朱教授自己做理论分析,而是朱教授带的一帮学生是朱教授的最佳苦力,要让朱教授亲自去做繁杂而技术含量相对不太高的理论分析,这个才是最大的浪费。

  “刘军,带上你的试验组将这个附面层先进行理论上分析一下,随后我们才是进行实际测试,我们这次项目机会难得,你们要好好的学习。”

  为人师就是这样,你不仅要考虑通常项目该考虑到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些学生的教育,所以一个负责人的老师真的是很难的,特别是做高等教育的更是如此。

  朱教授说的刘军带着几个同学走出来,第一眼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踏实的学生,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刘军没有戴上眼睛,这不免会让人怀疑这家伙的学术生涯是怎么过来的。

  摸摸头上的发茬,陪和着他那踏实的面孔,笑着说:“这个理论分析都是我们的强项,一定保证按质按量完成。”

  说完话,刘军就带着人往一边去做理论分析去了,点点头朱教授小声的对杨辉小声的说着。

  “这刘军是我这批学生中在学术上最有造诣的,现在让他去做这个理论分析绝对是没有问题。”

  杨辉对这个倒是不担心,理论分析这个只要知识积累够了,自然就得心应手,一群研究生做这个若是还有问题的话,那就奇了怪了。

  杨辉在想这个气动设计后面是不是可以同时多几个项目一起开始,一项一项来,实在是无法有效得利用起时间来。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