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八四章 月面_永不下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盖亚净土,之所以要向月球供能,根本动机是为了建立近日轨道能源站。

  本来就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能源问题,现在,缺乏长久能源的人类,并无法进行这样奢侈的工程,何况以月球的地质条件,这种做法,会不会引发巨大的地址灾难,白大褂们也不敢打包票。

  退而求其次的方案,相对而言,引发灾难的可能性不大,

  技术难度却会更高一些。

  在盖亚表面的激光照射系统,受限于大气,无法精确瞄准月球表面的一点(实际上只能是一个区域),这是目前难以克服的困难。

  不同于通信的持续激光传输,也不同于拦截坠落物的激光脉冲,前者功率很低,不会引发严重的大气加热效应,后者则只持续一段较短的时间,这两类系统都可以保证将激光准确投射到太空中的卫星或坠落物上。

  但是用激光输能,一道功率至少在亿瓦甚至上万亿瓦的光束,则会在路径上产生比较严重的加热效应,继而产生光路扭曲。

  在短距离传输时,勉强可以忽略这一效应,但是对三十八万公里的传输长度,

  就绝对无法漠视其存在。

  事实上,以盖亚净土当前的技术水平,不要将上亿瓦的激光,准确照在月球表面的某一区域,就是将一束功率极低的测距激光,准确照射到月面,

  也不是很简单的事。

  对此,研究者们的对策,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从“近地轨道换能站”的中继照射方案,到“分布式投射体系”的分散配置方案,得益于当下充裕的科研预算,其中若干种方案都进入了实验验证阶段。

  不过,时间进入1519年,开始进入实质性部署的系统,

  却和上述方案都不一样。

  月球的能源问题,本质上,是在一个表面无大气层无其他能源的体,设法获取能量,人类在盖亚表面的工程思路,并不见得适用。

  1519年春夏之交,陆续进行的几次大规模航发射活动,消耗掉上百枚n5火箭,gmc着手在距离月球两万多公里的绕月轨道上,建设一座径向尺寸超过一千米设计指标百万千瓦的阳光反射空间站。

  与此同时,在月球表面的适当地点,若干座阳光接受站的建设也陆续展开。

  利用太阳辐射,为体表面提供能量,这样一种看起来十分自然而然的设想,也就是在月球的客观条件下才能实现。

  具体的配置,早年间,研发机构里进行过多次讨论。

  第一种方案,是在月球表面大规模部署光伏系统,直接获得太阳能;

  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也没有其他卫星保护(这是很显然的,月球体量太),光伏系统的维护压力太大,产能也不一定能稳定,所以被否决。

  第二种方案,是在月球表面大规模部署反射板,在近月轨道部署换能器,然后再将能量用光辐射的形式馈送到月面;

  相比脆弱的光伏系统,反射板的抗损性能更好一些,维护工作量也,但却平添近月轨道换能器——月面的传输系统,在成本和稳定性上仍不理想。

  第三种方案,则是gmc批准的工程计划,在近月轨道上部署超大型反射面,

  将阳光反射到月面的一系列换能站。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