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_穿越到明朝朱由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营造居然如此赚钱,当即同意,暂不分红,把此次的利润全部投入扩大规模中去,购买大量施工器械,雇请更多工匠,打造更为专业的施工队,获取更多的利润。

  周奎和张国纪不傻。

  他们也知道,自从皇帝大幅度提高官吏和军器监、将作局工匠的薪资后,这批突然间生活宽裕无比的人群,很多人不约而同选择了修建新房或是翻盖旧宅。

  这是国人多想养成的习惯,有金子要贴在脸上。

  其实按照千百年来的传统,平民百姓家修房盖屋时,都是主人家出面邀请左邻右舍前来帮手,只要主家负责管饭就成。

  但是这些富裕起来的工匠们,哪里肯停下每天按计件拿钱的工作,并且左邻右舍也都是同行,也都等着整修自家宅院,谁还有闲工夫前来帮手搞这个啊?

  于是乎,营造将人短缺便成为了几年来京师建筑市场的新常态。

  田弘遇和袁也让看准机会后,把施工队伍分成若干小队,几名工匠带着十几名青壮劳力各自前去揽活开干。

  由于这种建筑市场猛然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整个京师的营造工匠明显不够用了,很多想着翻盖修建家宅的人家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了等,等着看到邻居家的房子接近完工了好去预订。

  一些有一定权利的官吏更是直接亮明身份,强行下令让施工队完工后即刻进驻自家宅子开始施工。

  别小看这一家几十两几百两的小工程,累积起来可就是个大数目。

  从崇祯十年下半年起,到崇祯十一年同月份止,一年下来盘账的时候,周奎等人都被盈利数额给吓了一跳:刨除工匠工资、购买各种器械、建材等乱七八糟的费用,锦坤建筑队一年的净利润达到了十五万两之多,他们每家能分到近四万两银子。

  这笔银子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已经超过了他们四家各种商铺等产业的总和了,而且预约排队等着施工队入驻的人家现在暂时无法计数,还有大笔的银钱等着他们去赚呢。

  四人凑到一起简单商议过后,很快便达成了一致:利润再次暂不分红,把这十五万两银子全部投入进去,进一步扩大施工队规模,多招募人手,剩余的银钱用于采购各种材料上,以保证流动资金的充裕性。

  就在锦坤建筑队生意好的一塌糊涂后,几支相似的建筑队也先后组建起来,并迅速投入到了京师修房盖屋的热潮当中。

  不管这几支新的施工队背后有没有什么背景和靠山,得知消息的朱由检立刻吩咐人警告田弘遇他们,要凭借施工质量和速度与他们进行良性竞争,不得借着宫里的名头打压别人。

  建筑市场的钱是挣不完的。

  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来揽下更多工程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有竞争对手才会让企业更有进取心,也能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和优惠。

  不过,再怎么说,这几位可都是自己的老丈人,胳膊肘总不能朝外拐。

  在警告了诸人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朱由检还是把一个大单子交给了锦坤建筑队:国子监扩建和新建项目。

  这是一项预算高达一百二十万两银子的大项目。

  主体是几处实验用的馆所和场地,再就是十几座教室和办公场所,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另外就是一些附加设施,比如食堂、灶间、浴室、公厕等公用设施,还有就是附带修建了一些园林式的小型住宅,供被方以智他们带回来的欧洲人才使用。

  国子监新建园区的模式,是朱由检参照后世自己毕业大学校园提出的意见,经过工部营缮司绘制成图,然后朱由检再三修改才定下的。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