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百一十二章 底线所在_三国骑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江都,丞相府。

  自掌政之初,诸葛亮就去信江东,邀兄长诸葛瑾入朝参政。

  同时朝中各种事务也都一股脑压到他头上,最先要解决的不是别的,而是御史中丞廖立。

  御史台最初的领袖、主官是御史大夫,是先秦、前汉的丞相副手,司职监察百官,可谓位高权重。

  在后来发展中,丞相都被削弱职权,从日常百官体系里删除,御史大夫也遭到削弱,改名为司空、大司空,剥夺了实际主管御史台的权力。

  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大夫不在了,自然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事务。

  相比于位高权重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是位卑权重……相对好管一点,同样道理的还是后汉的尚书、刺史。

  关羽交割朝政前,因公卿集议朝政时廖立有不当言论,被关羽送到廷尉府治罪。

  刘琰这个廷尉本就不是很有性格,或想搞事情的廷尉……暂时找不到廖立的其他严重罪行,也就押着不动。就准备等大将军走了,再把廖立放出来。

  问题就这么出现了……丞相许可,朝廷支持,廷尉府放行,可廖立不愿意出来。

  谁也不敢打赌,万一这个家伙也死在狱中会引发什么事情。

  这个头疼的事情困扰刘琰,但丞相似乎对廖立的这点小脾气缺乏兴趣,没有再做处理。

  相府,偏厅。

  诸葛亮与诸葛瑾会面,诸葛瑾率先提及廖立一事,表示担忧:“廖公渊高风亮节系南国名士,因言获罪,实令江东、江西之士忧虑。我来时于武昌拜谒贺将军,皆虑朝廷不能容人。”

  诸葛亮听了只是笑笑,坦然回答:“此大将军所使手段,欲使我示好廖公渊,便于掌政。至于廖公渊,此惜命之人,今盘桓不去,非是有意刁难,而是郤尚书之后,他无颜见世人。”

  郤揖太过刚烈,给了朝廷狠狠一巴掌;作为北府一系在朝中职位最高的廖立,则在事件中表现温和。原本没有什么过失,可有郤揖做鲜明对比,自然给廖立带来许多舆论压力。

  廖立本身又觉得有愧于郤揖,这才待在廷尉府不动,本就有帮郤揖出气的意思。

  等时候差不多了,廖立自己会出来……所以没必要过度担忧,朝廷没有迫害廖立的用意,廖立也没有拼死反抗的意思。

  诸葛瑾相信这番言论,自己兄弟何等高傲,是不屑于撒谎的。

  可江东士人的忧虑是真实存在的,他转而询问:“今起倾国之兵,欲一战灭魏耶?”

  从敌我形势上来说,这的确是一场灭魏的倾国之战,朝廷主力集结进攻雒阳;另一路集结大军于泾渭河口虎视河东。

  从战略上来说,这是汉军整体的配合作战。

  到现在为止,南阳府兵与赵云卫军都保持了极大克制……所以府兵依旧是汉军集团中的一股力量。

  而魏军,也在汉军东西夹击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