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_三国骑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邺都,随着汉室朝廷内部的形势发展,直接影响到了魏国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曹叡放弃对汉室臣服、称藩的幻想,在第一时间继位称帝,以稳定人心。

  其次是汉室内部不再是以北伐为重心,而是以维持内外稳定,做权力交接为重心。意味着对魏国战争的缓解,因此镇军大将军陈群率部分河北籍贯的军队返回邺都,并准备移镇蓟县,与司马懿搞搭档。

  到底是怎样一种搭档,当世人都是看得着的。

  最后影响到的是距离最远的司马懿……事情就是这么离奇,北府、魏国、汉军三方动员几乎五六十万规模的战争,极有可能发展为三国混战的局势,硬是刹车、停滞下来。

  北府与汉室朝廷需要时间融合,魏国朝廷需要转过身来收拾占据辽东的司马懿。

  作为即将被大魏收拾的边军大帅,司马懿有苦难言。

  谁能想象,以气节刚烈雄壮称著于世的汉室老臣竟然会放弃内战?

  司马懿如何想也只有司马懿自己清楚,这种时刻大魏君臣需要防范的是司马懿无底线的向北府、汉室倒戈。

  如何防止这件事情,才是魏国当下最重要的问题。

  汉室、北府整合力量,融为一体,再发动北伐战争,那势必就是大魏的亡国之战;为增加大魏国力,也应该把司马懿麾下的边军、主力骑军尽可能和平、完整的收拢,为国家、集体所有。

  自镇军大将军陈群返回邺都以来,魏国君臣就各种单独奏对、御前集议,以统合意见。

  因此形势越发的明朗,不难发现眼前这种即将停战的形势……其实是很有利于魏国的。

  原因大概有三个,第一是自汉中决战以来的十年时间里,魏国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状态,根本没有时间整编新军、收拾散乱的人心。不断的战败,不断累积的低沉士气,给魏军精神面貌造成了巨大的包袱。

  每遇战,吏士沮丧皆无战心,若不是有强制的人质措施,前线军队早就瓦解了。

  连续十年的战败、苦撑,魏人吏士的精神状态很是疲惫,急需要休整,过几年正常的生活。

  好在这些年的战争始终没有对河北腹心区域造成破坏,甚至因为司马懿兼并中、东部鲜卑诸胡,给河北输送了充足的牛马畜力,再加上三年前的改制,解放了许多士家的生产力,使河北地区依旧有远胜中原的战争潜力。

  汉室战争潜力最高的是益州,其次荆湘,再次关陇……而战斗力是反过来的。可如果是防守战,谁的战争潜力高,谁守住对方第一波攻击,那就要开始比拼国力。

  河北潜力比中原高,这就意味着中原汉军组成的集群若不能顺利推进,那势必在今后的对峙中因粮秣不足,以及别的一些问题主动退军。

  而每一次无功而返的军事行动,都是对己方人心、国力的巨大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