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六十二章:半导体领域的新星_我的重生太稳健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因特尔和AMD两家公司的副总裁都在前往寻找杰米玛·科伦的时候,方启博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阳台上跟付永生在泡着茶。

  不过他的思绪,已经不在眼前优美的夜景,也不在桌子上那杯飘荡着浓郁茶香的茶水里面,而是在回忆前世的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

  AMD的创始人约翰·凯特是销售出身,创业之路可谓举步维艰。

  在那个技术至上的年代,销售出身的AMD募集风险投资和人才还算顺利,他初期的定位很明确,以市场为导向,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努力成为各类产品的第二供应商。

  作为第二供应商要求的不是技术领先与创新能力,而是学习模仿以及生产制造能力,显然这与AMD当时的自身条件是匹配的。

  而因特尔则以技术发展为导向,是典型的技术领先与创新者。

  在创新领域,AMD一直没有作为,所以一路走来都是风风雨雨,是好是坏。

  用华夏的古话说,三更富四更穷,天亮以后又是原地踏步。

  所以现在有机会可以在创新的领域里主导一次处理器的发展风向,还有机会可以将因特尔拉开距离并领先一步,是难得的机会。

  尤其是在这个主频决定性能概念已深入民心的时刻,开核处理器将彻底奠定AMD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

  而方启博,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才会这么的从容和淡然,在盘古科技最关键的时刻,还能和黄芸芸和付永生在那里游山玩水。

  在前世,他清楚知道AMD历史上最成功的CPU,是凭借K8微架构的优势,功耗控制、双核性能,领先因特尔的奔腾。

  遥想当年,他还是刚出来工作的毛头小子,可是他也知道当年Athlon64X2是多少DIY用户梦寐以求的CPU。

  不过,当时它们也成为AMD历史上除了A64FX外最昂贵的CPU。

  上市初期,最便宜的X23800+也要2500多元、最强的X25000+高达8000元......

  当然,Athlon64FX系列也升级到双核,最著名的Athlon64FX-60,稳坐性能宝座。

  而带动Athlon64X2普及的,是2005年的Athlon64X23600+。

  于是乎,2004到2006年是AMD最辉煌的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AMD赚足了世人的眼球,也赚足了钞票,也足以说明即便是半导体这种行业也需要一款旗舰产品来带动市场,64位、双核、高性能、低功耗等等,都是业界的风向标,全都都趋向AMD。

  对应的,是这两年因特尔最难熬的两年,奔腾4、奔腾D的过长的流水线带来超高的能耗,因特尔迫切需要改变“频率至上”的思维,摆脱“高发热、低性能”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