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五章 落第的策论:武举代替文举_大明崇祯:开局启用阎应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毕竟是少数。

  如果碰上阅卷的文官糊涂,即便阎应元的策论切中要害,也可能落榜。

  “你那场的策论是什么题目?”朱由简皱眉问道。

  “原话臣也不记得了。大意是问,自辽东变乱以来,我朝武将面对建奴军队,往往败死或溃逃。何以堂堂天朝大将却反不如区区奴夷头目?试论述为将者当如何奋发振作,增进己能,方能效命沙场,不负朝廷重托。”阎应元语气沉稳地叙述道。

  朱由简点点头,这个策论倒是紧扣时事。只是问题的侧重点有失偏颇,要根本解决问题,也不是武将自身能做到的。

  “那你是怎么答的?”

  “臣的回答,可能是有些离题了。”阎应元苦笑了一下,他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臣当时写道,我朝武将不济用,弊病之源不在武将本身,而在文兴武废,文流武滞。

  “若要济用,必须对科举彻底变革,以武举替代文举。”

  “以武举代替文举?”朱由简眼睛一亮。

  阎应元点点头,继续说道:

  “臣以为现在的科举只考四书五经和策论,选拔出来的人固然不乏才子宿儒,但过于文弱。如此之人,遍布朝野,占据要津,一旦遇到事变战乱,终究不济实用。甚至因为书呆子气,坏了大事。

  “故此童生可以考四书五经,但秀才以上的乡试、会试,应当考历代兵法战例,还有测试武技、骑马射箭、火器。

  “尤其是要测试练兵带兵能力,优劣名次以接近实战的演习对练结果为依据。”

  朱由简听到这里,若有所思道:“这么办,确实相当于把科举变成了武举,不过考核内容比现在的武举要全面得多。”

  阎应元见朱由简听得入神,说得愈加兴奋:

  “不仅如此,而且还可以规定,凡是担任朝廷大员和地方长官,必须从军历练过三年以上。只习文事者不可任大官,不可主政地方,只可充当幕僚或参谋。

  “如此选拔出的官员,不仅实干能力当胜于现在的文官,而且一旦遇到事变军情,也能处置得当。朝廷也不必担忧将才缺乏。”

  阎应元说出这一串话时,双目闪闪发光,拳头紧握,青筋跳动。显然他至今还认为自己的方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良策。

  旁边包括高文彩在内的七个锦衣卫听了目瞪口呆,震惊不已。

  好家伙,这厮也真是敢说。

  这岂止是离题?

  这简直是僭越。

  这种话也敢写在考场的策论里。

  这厮没有被开除学籍,甚至问罪,都已经算是运气好了。

  这些话要是公开宣扬出去,文官们不要气疯了,把这厮当场撕碎才怪。

  看来那个考官只是没有录取阎应元,已经算得上气量宽广,网开一面了。

  那群跟着阎应元训练的少年,此时却一个个眼睛圆睁,脸上露出兴奋之色。

  显然阎应元不止一次把自己的理念向他们说过。

  他们也早就深以为然。

  朱由简沉吟不语。

  阎应元策论里说的话,确实大胆,甚至有些过激。

  但仔细想来,却正好契合自己的思路。

  如果要实现社会军事化,就不能再让文官继续把持朝野大权。

  而对科举内容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无异于是釜底抽薪的妙招。

  不仅能真正培养选拔出军事人才,而且也能改变权力结构。

  他想到这里,眸子里闪闪发光,盯住阎应元的眼睛,用鼓励的口吻说道:

  “阎爱卿的议论真是振聋发聩,你再详细阐述一下。”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