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十一章:案牍积山笔如刀(二)_大唐西域少年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远远配不上自己的功劳和付出,他已经把目光盯上了王鉷的御史中丞之位。

  王鉷何德何能?出身不如自己、才能不如自己,仅仅只是因为投靠相国早,便能成为大唐朝堂上位高权重、呼风唤雨之人。

  “吾必取而代之也!”吉温心中燃烧着炽热的欲望。

  “说起京兆尹之事,家弟近日告诉我,近来长安城中各方骚动不已,似乎多有间谍、密探之流。”王鉷竭力压住了心中的狂喜,但依然忍不住想在相国面前展示自己有担任京兆尹的才能。

  “令弟交友广泛,确乃神通广大之人!”吉温知道王鉷的幼弟王銲,他也是户部郎中,却整天不理政务,竟日里最爱和长安城中的游侠豪客交往,故对于市井消息甚是灵通。

  李林甫右手食指轻敲太阳穴,在如山的奏章里找了找,翻出了另一份京兆尹的奏章,交给了王鉷。

  “元日大朝会之后,从大食到南诏,从回纥到吐蕃,都发动了人手,在长安四处打探消息,欲图探求今年国之方略,由此引发了不少小规模冲突,京兆尹也头疼得很啊!”李林甫带着考校的神情说道。

  王鉷稍加思索,谨慎地答道:“据我所知,不少密探都是以各国商队的面目出现的。来往长安的商队,数量众多、人员混杂、旋来即走,单靠京兆尹手下的衙役,排查难度很大。因此,不若找些信得过的游侠剑客,也伪装成商队,混入其中、趁机摸底,这样效果或许可能更好。”

  “七郎之策深得我心!”李林甫抚掌而笑,拿过京兆尹的奏章,一边挥毫批示,一边说道:“江湖之中有奇人,听闻公孙大娘就颇为擅长刺探情报,京兆尹可以请她参与此事。庙堂之人不能固步自封,要善于吸纳江湖人士。”

  对于右相的点评,王鉷、吉温和罗希奭均点头称是。

  李林甫将毛笔放下之后,看了一眼奏章,然后感叹道:“今年要在陇右、河中两地同时采取攻势,吐蕃和昭武九国在长安的耳目甚多,肯定听到了些风声,自然要派出大量人手查探!但这不过是癣疥之疾,不足道也。大战一起,钱粮消耗必然急剧增长。但愿今年东南丰稔、漕运畅通,不至于抬高长安的米价,此方为重中之重。”

  钱粮之事,本是王鉷所长。听闻李林甫的感慨,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听闻杨钊奏请圣人,要将各州县所储藏的积粟丝帛就地变卖为金银轻货,将各地方征丁租地税皆变布帛,然后一并输送到京师。窃以为,此乃涸泽而渔、杀鸡取卵之道。万一将来地方有变,州县手里无钱粮,如何应对呢?”

  吉温听着王鉷大义凛然的腔调,心中暗暗讽刺道:“王鉷啊,当年你担任户口色役使时,为了迎合圣人的挥霍无度,不惜增加百姓运费、搜刮戍边士卒。杨钊和当时的你比,也就是小巫见大巫吧!你现在反而装腔作势,看不惯后来者的作为了,真够无耻的啊!”

  吉温暗怀心思讽刺王鉷五十步笑一百步之时,他没有留意到,李林甫听了王鉷的话后,竟然沉默了片刻。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