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9章 谈判_工业之动力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提及国内的工业化我们北方的那位邻居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坎,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曾做过统计,日本人在东北三省留下的那堆破烂注1就是共和国工业的全部,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土鳖虽然说谎无数,但说接了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烂摊子绝对是一点虚假都没有,更可怕的是当时国内的文盲比例高达9o,以当时的4亿人口计算识字的才4ooo万人。而那个刚战败的邻邦虽然人口还剩下8ooo万,但已经基本消灭了文盲的存在。

  面对中国这种局面,当时的苏联拉开了大规模援华的序幕,不管之前和之后两国关系如何,单就事件本身来说,苏联的技术援华绝对是人类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就把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初等工业国,在中国所有的工业制成品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苏式印记。

  中国的铁路装备制造企业,也是苏联专家手把手教出来的,国内的东方红,东风,北平三大内燃机,韶山电力机车都是从仿制苏联的铁路机头起步的,完全继承了苏式设备粗旷、皮实、不修边幅的特点。东北机车厂当初给车务段的东风机头作维护时,很多机头上的紧固螺丝都是长短不一,在全国铁路第三次大提之前,铁道部曾明文规定两根相邻的铁轨之间,高低差只要小于六毫米就算合格。

  梁远看着尤尔根手中那个齿轮心想别说齿轮了。目前国内生产的22型车底,连列车轮对出厂时都不是圆的,而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被瓦闸注2慢慢修理圆的。这种观念的问题自己真没法和尤尔根细说,看来这件事情真得和小叔好好谈谈,这种粗糙制造的观念不改,引进什么先进技术都是白搭。难怪目前的列车编组每运行3oo公里就必须临检一次。

  未来铁路时过16o公里小时之后,1毫米误差可就是要命的东西了。及早让员工改掉这种粗糙的工作作风,不仅能使生产出来机车的可靠性上升。机破率降低,提前习惯精细制造之后,未来生产高铁路装备时犯错误的几率也会降低。

  梁远停顿了一下没有马上翻译给尤尔根。组织了一下语言才说道:“尤尔根先生,中方的技术人员是按照国内5o年代的生产标准检验车厢的零部件的,在生产规程上双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您可以向厂方提交一个报告,阐述下提高生产标准的必要性,我想厂家会愉快接受您的提议的。毕竟中国在工业水准上要落后民主德国许多。”

  指了指脑袋,梁远继续说道:“中国的工业思想还停留五、六十年代,引进民主德国的双层车底制造技术,也表明了中国对改革自身工业体系的愿望,当然这也是您来中国的意义所在。”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