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5章 三个条件_工业之动力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届时鸟枪换炮购买联邦德国的工程机械一步到位,先从设备上直接挤进国内的顶级建筑企业,然后接几个项目锻炼几年,一家一流的建筑企业就差不多成型了。

  不过祁连山和刘文岳既然提起这件事,又和罗马尼亚人民宫项目凑到了一起,梁远索性不再坚持原来的观点。早一点成立也有早点成立的好处,民主德国的工程机械虽没有联邦德国先进,但用上个十年八年的还是全无问题的。

  “老祁有合适的人选”梁远问道。

  “我看现在负责长白岛建设的鲁恒升就不错,直接把他的那个项目部放大,是在合适不过了。”祁连山说道。

  梁远摇了摇头,说道:“鲁恒升可不成,老鲁另有去处。”

  看着众人都好奇盯着自己,梁远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老鲁的去处,不可说、不可说”

  “此路不通。老祁还是另想办法吧。”梁远看着祁连山说道。

  “老鲁被远大少否了,适当的人选暂时我就找不出来了,不过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

  “这几年远大少给中建三局不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优质项目,像柏林的联合购物中心,不光是目前整个中建系统在海外的最大项目。同时也是中建成立以来最能拿出手的建筑,由于我们的原因,三局的盈利能力要远远过中建下属别的建设局。”

  “因为分配上的种种原因,三局打算从中建系统中独立出来的意愿相当强烈,虽说中建也有心将三局打造成精干的攻坚团队,但是中建内部的反对意见很大,主要理由就是三局的设备是集团买的,三局若是带着设备独立出去,中建的施工能力会下降一大块。”

  梁远听到这里到是明白祁连山的思路了,在八十年代,限于共和国人口的规模庞大,许多国企对设备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对熟练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

  而且由于建筑行业也没什么高不可攀的门槛,也直接导致了中建的融资能力不强,中建走向海外的时间和市场化程度,一直是共和国国有大型企业中最早和最高的,在八十年代初期就进入了香港市场,不过直到中建依靠自身的努力连续盈利近十年后,才获得了在香港上市融资的资格。

  “老祁,我明白你的打算了,中建若真能把三局独立出来,我们注资三局也是个不错的买卖,这样,老祁把罗马尼亚项目还有长白岛后续的一系列项目打包,当作合资的筹码和中建谈判,至于股份能对半开最好,若是不能对半达到三成以上也可。”

  梁远自打从民主德国引进了s25双层客车和243型电力机头之后,整个公司的建筑工作就没停过,别的地方不算,目前光长白岛上华晨动力的生产基地建设,至少要持续三年左右。

  若是梁远成功的把ba客机生产线搞回国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