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二七 期以忠义酬明君(一)_金鳞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将功成尚且有万骨皆枯,何况改天逆命,重起国运。多尔衮只看到了明军兵少的弱点,却不知道明军为何兵少。

  在当前这个乱世,乃至另外一个时空里仍将延续二十多年的乱世之中,只要是一方藩镇,谁手里不是转眼之间拉起十万人马?

  以东宫在山东、河南建立起来的基层衙门,要想一夜之间拉出二三十万的人马绝非难事。

  关键在于,这只是人和马,而非战士。明军战士能够在战损过半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而清军除了初时还有侥幸,硬生生扛到三成伤亡,最终还是扛不住了。

  那可是号称满万不可敌的满洲真夷大兵。如果包衣奴在军中的比例较大,还没到一成伤亡就已经要溃逃了。

  所以将非战斗人员拉到战场上充数,在朱慈烺看来非但不人道,而且不明智。

  那些人只会令恐慌蔓延,制造混乱,最后导致整支部队的战斗力下降,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这个概念现在业已为东宫体系各将校所理解,所以面对超过二十万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也没有听到有人说将天津全城百姓赶上城头的话。

  “最怕的就是有人在城中放火,开门放贼。”萧东楼在南门内军官宿舍碰到了正要赶去军议的曹宁,自然而然谈到了天津防御上。

  他道:“老弱妇孺尽数运走,愿意留下的青壮必须统一服从号令,有敢违令者斩。”曹宁道:“还有人不愿走。”许多人就算明知留下是死路一条,也不愿背井离乡。

  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萧东楼并没有太过强求,道:“跟他们说清楚,咱们在这里是要与城共存亡的。要想留下。就得听从军令。”

  “都说了,那些文官眼下还在劝呢。”曹宁道:“他们要是走了,倒是能减轻不少负担。”

  “天津三卫最早就是军城,这里军户占了大部分,虽然上不得阵,干些辅兵的活还是没问题的。实在不愿走的。就留下与城共生死。”萧东楼想了想又道:“你刚说的负担,无非就是粮食,只要守得住城关到港口这段,还怕粮食进不来么?”曹宁点了点头。

  别的城市都是先有聚落,而后成城。天津却是朝廷先画了蓝图,圈地建城,然后才有了人口聚居。

  而最初建城的目的就是作为交通枢纽,方便军资、货物转运。朱慈烺走山东的时候,着实带走了一批天津卫的军户。

  就连城中的军械制造业都连锅端走,不留分毫给闯逆和满清。萧东楼领兵光复之后,城中的人口比之朱慈烺走时更少,青壮也不甚多,所以百姓这头倒不是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萧东楼与曹宁两人边走边说,很快就到了位于城中心的鼓楼。这座弘治年间落成的建筑,砖拱起顶,四面穿心。

  上起楼二层,中置大钟。以司晨昏。站在鼓楼之上,几乎能遍览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