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五章 月笼山海关(3)_夜阑京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移,”何未笑着道,“战时迁移,货运、兵士和寻常百姓,想在一个小小码头按时登船开船,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人和物的调度是一门学问。”

  “二小姐教授的好。”胡盛秋立刻道。

  “是,是。”召应升附和。

  楼下,有人笑。

  何未对这个声音熟悉得很,等人走上来,恍惚瞧了许久,认出留着胡须的白谨行。关外抗战的他,比同龄的谢骛清稍显苍老。虽蓄了胡须,眼中仍像盛夏荷塘的湖光。他站在楼梯的拐角处,树影和阳光交界成一条线,落到他脚下。

  白谨行的出现,让两位仰慕抗日将领的“少年”愈加心绪难平,张罗着添茶倒水,推着自行车出去买时下北平最时兴的茶点。何未拉住其中一个,耳语嘱咐两句,让他们去了。

  “这两位,倒是热情。”白谨行被他们弄得啼笑皆非。

  谢骛清没点破,和白谨行相对落座:“热河的情况如何?”

  “十分好,”白谨行的笑容尽在脸上,“好到不能再好。几位将军振臂一挥,宣布成立抗日同盟军,已聚集了七八万人。”

  抗日同盟军集结在张家口,白谨行自东三省转移到了河北省。

  他昔日追随的一位吉姓将军,就是北路的前敌总指挥。“他当年被南京政府收编了,派遣去围剿红区,本人极力反对内战,主张抗日,后来被革了军职,强行送出洋考察,”白谨行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激愤难平,回国入党,决心开始抗日。”

  这位将军,何未从邓元初口中也听到过一回,其后带着崇敬与好奇,托胡盛秋买到其出版的《环球视察记》。胡盛秋当时说,著书的将军出洋前,曾在宁夏省任省主席,对大西北感情颇深,著书立说为唤醒国人和当局,建设西北。

  环游大半个世界的武将,为唤醒国人而著书,为抗战而归国,如今人就在张家口。

  白谨行对西北军信心满满,短短时间汇聚了七八万人。

  他说到兴起,热血难平。初夏的风,把他布袍子的下摆卷起,露出脚底下的长靴。

  “倒是舍得穿军靴了,”谢骛清揶揄他,对何未解释道,“他从脱离西北军之后,就没再碰过压箱底的军靴。”

  “要去各地军阀手里筹兵的,须底气,”白谨行笑着道,“平日穿不得,尤其在关外,风雪里埋伏着打倭寇,这么硬挺的军靴穿不得。”

  脚步声打断他们。

  胡盛秋提着一个红棕色木质食盒,上了屋顶。他识趣得很,放下,对两位将军谦逊地笑了笑,便下去了。

  “这是——”她打开食盒的盖子。

  “果子干。”白谨行瞥了眼食盒内的三个带着白瓷盖儿的小碗。

  何未讶然:“你如何猜到的?”

  “某位对着部下,”白谨行低声道,“常说到四九城夏日的果子干,冬日的霜肠。”

  “这里于他,

  请收藏:https://m.81cn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